提高历史思维必须尊重历史,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互利共赢,是中法关系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60年间,中法双边贸易额增长了800多倍,从1964年建交时仅约1亿美元猛增到2022年的812亿美元正如习主席所说:面向下一个60年,中法携手合作,必将再创辉煌。
从率先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到开启战略对话,从率先互设文化中心到互办文化年,从开通中西方第一条民航航线到最早开展民用核能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从携手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历史性的《巴黎协定》到共建碳中和中心中法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始终走在中国同欧洲国家关系前列。由此,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用60年的独特历程证明,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同样可以成为伙伴。在视频致辞中,习主席再提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这一精神也是中法建交的初心。跨入下一个60年,中法关系如何发展?习近平主席在视频致辞中强调,中法应当秉持建交初心,积极面向未来、敢于有所作为:双方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双边关系,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要以中法文化旅游年、巴黎奥运会为契机,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要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继续作出中法贡献;要坚持互利共赢,在深化传统合作的同时,积极挖掘绿色产业、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
中法友谊源自两国人民对彼此传统文化的相互欣赏与启迪。此外,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法就几乎所有地区热点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协调,为劝和促谈、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彼时国力衰微,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召唤下,古老的敦煌绽放青春的芳华,为亿万中华儿女积淀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字记者:向清凯、施雨岑、王鹏、张钦、张玉洁海报设计:孙瑶编辑:杨文荣、郝晓静、贾伊宁、徐金泉,戚文娟、韩芳、陈斌、赵婷婷、程昊、胡碧霞统筹:何雨欣。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明来意:当前来讲,又是我们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还是再回到老的丝绸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灵感。从敦煌保护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相关保护理念与技术,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馆内的兰台洞库。
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总书记的勉励,一直鼓舞着这里的每一个人。会上,樊锦诗汇报了一系列可能影响敦煌文物保护的自然因素,水是其中之一。
动动手指,用户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时期,与洪辩高僧等历史人物进行互动,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巍巍大汉,从此处望向长安,数千里路途中80余处驿站,沿途使者相望于道,敦煌更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从厚重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悠远文明中获得力量。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2019年初秋,在甘肃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在雄壮激昂的乐曲声中,满头华发、身形清瘦的樊锦诗缓步走向授勋台。直到30多年后说起这段往事,总书记还提到了当时的那份遗憾。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记载了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郡到敦煌郡12个驿置的详细信息。赵声良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中央拨出巨款开展莫高窟危崖加固工程,抢救维修了莫高窟。
敦煌,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湾清泉,照鉴过去,也照耀未来。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表示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丝路古郡的向往。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饱蘸历史之墨,书写新的历史。
走进莫高窟第323窟,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北壁上的一幅壁画。30多年后,置身莫高窟第61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这块隋碑,回忆起保护正定历史文物的点点滴滴。拼版照片:汉简《居延里程简》(左图)和《悬泉里程简》。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带着这样的包容与自信,敦煌以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总书记说,随即又问,这是什么时代画的?初唐时期。
洞窟外加固后的崖体,与周边风貌浑然一体。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照,凸显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伟大时代的波澜壮阔。从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到打造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从莫高精神的代代传承,到敦煌文化的发扬光大殷殷牵挂、谆谆嘱托,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古老文脉的深厚情结,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深邃思考。
旅人行走于山水间,路旁桃李花开,春光明媚。一楼中厅展柜上,2022年推出的《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勘录》格外醒目。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告诉总书记,这幅壁画临摹品取材于莫高窟第217窟,讲述印度高僧佛陀波利两次来五台山礼佛的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财政拨出专款,极大改善了敦煌研究院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负荷情况怎样?近年敦煌下雨多了?座谈会上,从游客数量到自然灾害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问得特别细致。
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在这里,总书记再次提起了敦煌。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这是张骞。
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护它们,保留下来。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敦煌,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一幅描绘从正定、太原到五台山方圆五百里山川风貌的五台山图,勾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忆。这种色彩明快的唐代青绿山水画,是莫高窟为后世留存的一段珍贵文化记忆。副总经理富康年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敦煌文献涉及方方面面,是丰富的历史资料。敦煌研究院内的国内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里,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专心记录着各项数据。
跨越数十载光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莫高窟第217窟青绿山水。
回顾敦煌学百年,从早年重文献,到后来补史、证史,而今,学者们正努力更进一步,让冷门绝学不绝、国际显学更显。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强盛才能文化繁荣。
到中央工作后,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兰州大学调研,叮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将敦煌学做强做大,为国争光心向往之的背后,是至为深邃的思考。如今,这套书已经出版,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参考。